岁末年初的冬日里,在天安门向东3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畔,虽然寒风阵阵,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却正如火如荼。

早在2012年,北京就明确提出了“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所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里,“一副”就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千年大运河两岸,一幅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设哪些项目?这些项目何时竣工,又将实现哪些成果?津云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多个项目的建设一线,为您带来这里建设的新动态。

冬日里东六环改造工程:“缝合”起来的城市空间

冬日的北京东六环路上,一项道路改造工程正迎着寒风进行着。

这里位于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沿线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潞县故城遗址、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多个功能中心,也是联通顺义、大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道路。在此处展开的东六环改造工程就像一只手亚洲综合一区,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空间优雅、高效地“缝合”起来。

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

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东六环改造工程全长约16.3公里,项目分为直接加宽与入地改造两部分,预计将于2023年12月交付使用。

据了解,这个项目承载着多个“第一”:它是北京地区第一座大直径盾构地下道路,盾构直径全国第一,且为单次掘进全国最长的盾构隧道之一。

中铁十四局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孙长松介绍道,东六环路改造工程在建设上具有“一多、一高、两难”的特点。“一多”是指控制因素多,隧道下穿16条道路、9条轨道、3条河道;“一高”是指环境要求高,工程穿越副中心核心区,施工环境要求较高;“两难”是指特长超大直径盾。技术难度大、隧道穿越副中心核心区运营难度大。为克服上述困难,光是项目前期研究,便足足历时4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精密规划设计,高端的工程设备也必不可少。孙长松介绍道,在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中,有两台“大家伙”发挥了巨大作用——盾构隧道采用了两台国产装备、自主制造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来完成掘进。这两台16米级“京华号”盾构机,是目前最大直径的国产盾构机,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

孙长松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工程的“小彩蛋”。“我们的‘京华号’盾构机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它用于开挖土体的刀盘上的涂装,是一个京剧脸谱的图案。这体现了我们在工程进行中,希望加入一些北京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可以说是建设者们的别具匠心吧。”孙长松笑着介绍道。

城市副中心这座在建客运枢纽 将助力“轨道上的京津冀”

东六环路改造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工程不止一个。事实上,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核心。为了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更加畅通便捷,除了正在进行的东六环路改造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也将成为重要一环。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下文简称“北京副中心站枢纽”)是京唐城际、京滨城际铁路近期始发终到站, 也是城际铁路联络线的重要车站,是北京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北京副中心站枢纽是北京市继大兴国际机场后又一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原则推进实施,于2019年11月30日开工。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建设周期为5年,预计2024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津云记者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处了解到,北京副中心站枢纽集成2条城际铁路、3条地铁线路,可依托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实现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天津、唐山等地,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依托地铁6号线、平谷线、101线实现快速连通中心城区及副中心周边区域,形成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高效衔接。

地下汇集城际铁路和市内地铁,是北京副中心站枢纽的一大亮点。记者获悉,北京副中心站枢纽一体化地区以交通枢纽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综合服务功能,汇集了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公寓、文化艺术展览、商业、休闲等业态。在这座“地下城”中,铁路站场位于地下三层;地下二层主要为城际铁路候车厅、换乘通廊、出站厅、旅服商业以及管理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主要为城际铁路进站厅、公共服务空间以及设备管理用房。

即便具备多层结构,但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建成后的换乘却不会复杂。“通过换乘通道,距离最近的两条线路换乘只需1分钟,一般换乘可在3分钟完成。”京投枢纽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张登科介绍道。

作为“未来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其现场施工规模自然颇为壮观。记者在北京副中心站枢纽施工现场看到,数十台塔吊林立其中,到处是一副热火朝天的奋战景象。这座交通枢纽将向地下深挖32米,基坑东西长达两公里,土方开挖量预计达到1300多万立方米。据介绍,这个开挖量相当于“挖出7个昆明湖”。

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

就北京副中心站枢纽的最新建设进展,津云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底,北京副中心站枢纽01、02标段地下连续墙顺利闭合,为项目围护结构施工向支撑体系施工工序转换创造了条件。

北京添新的“打卡地” 这三大建筑将成文化新地标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城市交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休闲元素的构建。2020年底,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大运河相望的一处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记者近距离看到了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的建设。

2019年10月2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以下简称“三大建筑项目”)正式开工。2020年12月底,记者在三大建筑施工现场了解到,三大建筑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三大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的文化新地标。

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_亚洲综合一区

北投集团三大建筑项目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项目是北京市重点惠民工程,该项目将文化体验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能够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将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三大建筑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亚洲综合一区,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建筑均具备浓厚的文化属性,将各自发挥重要的文化功用。谈及三大建筑的设计,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田丁告诉津云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这三大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均有独到之处,主要反映了首都的文化特色。“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在大运河上运送物资的船舶,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个表演艺术的‘文化容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外形如一枚赤色的印章,其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博物馆则形如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帆船’,又名‘运河之舟’。”田丁介绍道。

截至目前,三大建筑项目已陆续完成止水帷幕施工、土护降工程及工程桩施工作业,未来还将配套建设商业设施、停车库等。至2020年年底,三大建筑项目已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并全面冲出“地平线”,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实现工程竣工,并交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布展。

限 时 特 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即可享用全站资源。

站长微信:httxmw66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